
原文如下:
“从对着设备手册手足无措,到能独立解决42次生产线突发故障,昆达企业SMT车间教给我的,比课本理论更鲜活、更实用。”谈及企业实习经历,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与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合作的“现场工程师”工学专班(以下简称“昆达专班”)学生董理受益匪浅。
在昆山这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上,校企携手共建“现场工程师”工学专班,秉持“企业为岗、实践为脉”的双主体育人理念,帮助了一大批像董理这样的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学子”到“职场能手”的蝶变。据统计,“昆达专班”留企率达80%,录用岗位覆盖产线维护、生产管理、自动化工程等关键领域,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谱写了校企协同育人新篇章。
车间里的“成长课”
从“纸上谈兵”到“实战蝶变”
“以前在学校学设备原理,总觉得参数调试只是‘按公式填数’,直到遇到选焊设备虚焊难题,才明白‘工艺适配’比理论复杂得多。”董理清楚记得实习初期的挫败时刻:因对设备参数与“工艺适配”理解不深,误判故障导致生产线停机近1.5个小时。
在“昆达专班”,每位登云学院学生都经历过类似从“理论遇挫”到“实战突破”的成长蝶变。这样的实战教育,比任何课堂讲解都更深刻。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董理主动利用休息时间拆解操作手册、整理“关键参数关联表”、总结“故障排查四步法”。“现在看到设备参数,脑子里会自动思考‘这个数值对应什么工艺效果’。这种直觉是在车间里练出来的。”董理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李军在自动化工程师岗位上收获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当遇到“程序逻辑无误,设备却无动作”的难题时,他摸索出一套系统排查方法。如今,他已能熟练驾驭工控软件全流程应用。谈及这份成长,他感慨:“看着自己编写的程序驱动设备平稳运转,这份成就感远胜过在试卷上取得高分。”
这样的成长案例在“昆达专班”比比皆是,IE岗位的沈克强、王防菲突破“理论脱节”困境;徐谦则在“校园企业双导师”的帮助下走出对职场规则不适应的成长瓶颈……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也让他们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双主体的“同心结”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赋能”
“专班能有80%的留企率,关键在于我们和登云学院达成了‘育人共识’——企业不只是‘用工方’,更是‘育人方’;学校不只是‘送学员’,更是‘共研者’。”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人事经理翟玉香道出双主体育人的核心逻辑: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企业提供“岗位定制化”实践课程,从设备操作到项目管理,每个实习环节都精准对接真实岗位需求。
这种“双向赋能”让学生成长更具针对性。参与“工业服务器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的李军就是受益者之一。学校老师定期与企业沟通,结合项目进度为他补充“PLC高级编程”等理论知识;企业让他全程参与“需求分析—硬件选型—现场调试”,推动课堂知识向实战能力转化。“有一次遇到伺服电机电子凸轮应用难题,学校老师远程补授控制理论,企业导师带我到现场排查接线,这种‘理论+实践’的配合,让我很快突破瓶颈。”实习结束后,李军不仅掌握了工控软件全流程应用,还具备独立处理现场故障的能力。
企业对专班学生的认可,是对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最佳肯定。“80%的留企率并非偶然。这些学生熟悉企业流程、懂产品生产,入职后能快速融入团队。他们实习时就参与项目,转正后可直接接手工作,大幅节省企业用人培训时间与成本。”翟玉香直言,这对企业降本增效大有裨益。
育人模式的“新启示”
从学校“出发”向企业“落地”
“昆达专班”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与蝶变,更是登云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该模式核心是“从实出发”,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为目标,推动教育与职场融合;“向实落地”,将育人理念转化为“校企协同、知行合一”行动,实现三方共赢。
“在登云学院,工学结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实习+学习’,而是要让企业成为‘育人主阵地’,让岗位成为‘教学主课堂’。”登云学院副校长陈长伟说,目前学校与昆达企业的合作已从短期实习升级为长期协同,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编写实训教材、组建教学团队,企业技术骨干还走进校园授课,将车间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让双主体育人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登云学院的双主体育人模式为制造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多“懂技术、能实践、善协作”的现场工程师,学校需要更贴近产业的教育方式。而校企协同,正是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它让教育更“接地气”,让人才更“对胃口”,也让制造业发展更有后劲。
工学结合,方能“知行合一”。如今,大批“昆达专班”学生已在企业岗位扎根成长,登云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理念也在昆山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青年铺就技能成才之路。(记者 丁燕 通讯员 陈苗 程宜康)
